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在货币政策分化、地缘政治波动与科技革命加速的交织中继续深度调整。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挖掘增长新动能,成为商业银行被市场关注的核心议题。
中国银行是持续经营时间最久、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中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以有力有效的金融实践诠释国有大行的时代担当。
8月29日,中国银行公布了一份稳中有进的半年答卷。一方面,上半年中国银行经营质效稳健,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294.18亿元、同比增长3.61%,税前利润1530.18亿元、同比增长2.56%。同时,中国银行深耕全球市场,全方位服务国家外交经贸大局,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提升。上半年,中国银行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560.6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51%;跨境电商总交易额同比增长42.1%。
营收增速3.61%,领跑六大行,非息收入成重要动力引擎
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经营转型均面临较大挑战。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依托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稳健的风控体系,实现规模、效益、质量协同发展。
报告期内,中国银行资产规模稳健扩表,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增长至36.7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3%。其中,该行上半年累计发放客户贷款和垫款23.05万亿元,同比增长6.74%,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向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长12.99%,绿色贷款增速达16.95%,科创企业贷款投放量增长至4.59万亿元,让资金真正流向“国民所需”的地方。
业务规模再上新台阶的同时,中国银行盈利结构亦持续优化。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3294.18亿元,税前利润1530.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和2.56%。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中国银行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成本管控,总资产收益率(ROA)继续维持在0.7%的行业较优水平。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表现亮眼,达到1146.02亿元,同比增长25.7%,成为拉动该行整体营收、税前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在银行中收普遍承压的当下,中国银行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67.91亿元,同比增长9.17%;中国银行还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在净交易、贵金属销售领域取得良好收益,于上半年助推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678.11亿元,同比增长40.37%。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1.24%,较上年末下降1bp,优于同期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且在国有五大行中继续保持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为197.39%,数据之下,意味着中国银行风险抵补能力的有效加强。
总体来看,中国银行上半年业绩呈现出稳中求进的特点,种种成绩背后,是这家百年国有大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中求变的结果,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这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走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之路。
全球化优势进一步夯实,境外机构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跨境人民币清算量超560万亿元
若问中国银行最鲜明的标签是什么,“全球化”无疑是大众共识所在。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当下,中国银行的全球化步伐不仅未曾停歇,反而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打造“以全球服务中国、以中国连接世界”的格局,熔铸出同业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力。
全球化发展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国银行百年沉淀的结果。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银行已在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39家境外分支机构。“善弈者谋势”,“全球网络”延展之余,中国银行不断深化境外区域总部战略,将中银香 港、中银欧洲等机构设立为东南亚、欧洲等区域总部,实现了境外机构从“物理网点遍布”到“区域智慧中枢”的能级跃升。
全球化布局的成果,则体现在国际业务的蓬勃发展上。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为“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提供了无缝衔接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境内机构办理国际结算量2.1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8.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51%和17.47%。
今年6月,中国银行毛里求斯人民币清算行开业,进一步延伸非洲地区人民币服务半径。截至目前,中国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5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6席,覆盖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关键区域,继续保持同业第一。上半年,中国银行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继续领跑市场,累计达560.67万亿元。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显著加速的背景下,中国银行还凭借丰富产品体系,助力深化人民币投融资功能。2025年7月,中国银行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和簿记管理人,协助匈牙利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50亿元熊猫债,这是目前熊猫债市场上单笔规模最大的主权熊猫债,也是首笔5年期主权熊猫债。
值得注意的是,在低利率成为全球常态的经营形势下,中国银行境外业务的高盈利能力有效对冲了境内息差压力,成为其盈利稳定性的重要支撑。这种“以内促外、以外补内”的双循环经营模式,正是中国银行在全球变局中的独特优势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中国银行境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余额6318.09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7.25%;客户贷款和垫款余额4355.2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2.79%。上半年该行实现境外商业银行税前利润55.8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8%,对集团税前利润的贡献度为26.23%,提升2.28个百分点。
做好“五篇大文章”成效显著,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
金融的天职是服务实体经济。优异的业绩与全球化的优势,最终都将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磅礴力量。
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完成了一笔规模高达1650亿元的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跃升至12.57%和18.67%,这意味着中国银行抵御风险的“弹药库”更为充足,在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号召的过程中将有更大的空间和底气。
“科技金融不仅是业务转型的突破口,更是践行金融报国的政治担当”,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曾如此说道。今年1月,中国银行发布《中国银行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行动方案》,计划未来五年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各类主体提供合计规模不低于1万亿元专项综合金融支持,以“金融之笔”书写服务强国战略的时代答卷。
2025年以来,中国银行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新能源、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的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科技贷款余额4.59万亿元,授信户数16.11万户;运用股、债、保、租等方式支持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7800亿元。
普惠金融则是中国银行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另一重要阵地。上半年,中国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3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数突破172万户,较年初增长15.58%,为超过5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超70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87万亿元,较年初新增3674亿元,增幅14.69%,普惠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可得性持续提升。
在绿色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方面,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绿色贷款余额4.5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95%;发行“中银·中铁银通社保卡”,在同业首家实现社保、金融、交通和高铁四网融合,并累计服务企业年金客户超过2万家;数字化发展上,中国银行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同比增长8.59%,数字人民币消费额市场领先。
在践行国家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方面,中国银行同样走在前列。2025年上半年,中国银行落实推出个人消费贷贴息等系列优惠措施,截至6月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5.42%;在促进跨境消费方面,中国银行通过建设“来华通”APP,为境外来华人员提供吃、住、行、游、购等一站式服务,实现“一个APP,来华事事通”。
资本之于银行,犹如血液之于肌体;而银行之于经济,犹如血脉之于国家。从资本补充到为实体经济输血,从科技赋能到消费金融,中国银行将国家政策的厚望转化为服务实体的行动,实现了从“融资”到“融智”、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百年中行,风华正茂。纵观中国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表现,其发展路径清晰可见:以稳健业绩为基,以全球化特色为翼,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中国银行实现了“稳”与“进”的辩证统一。未来,中国银行将坚守金融服务的初心,持续深化战略执行,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征程中,以务实行动继续诠释“金融报国、金融为民”。
(责任编辑:李广艳)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