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探!青海移动以智慧网络和数字化技术 绘就大美青海“数智”长卷

2025-09-17 17:21

中华水塔、三江之源,广袤无垠,风光无限。当数智化时代来临,拥有深厚自然资源与独特民族气息与文化魅力的青海,正依托数字技术迈向更为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跟随“移起向青,智绘高原”数智青海主题媒体行活动,通过实地走访,探访了西宁、同仁、大通、湟源等地,见证了青海移动以智慧网络和数字化技术,赋能当地数字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及产业发展,助力数智高原、大美青海建设的无数生动画面。

数字网络赋魂传统非遗

数百年古老雕刻技艺于当代鲜活重生

在青海黄南州的郭麻日古堡,这座被誉为“中国两千年屯垦戍边活化石”的千年军营城、承载厚重屯垦文化、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村落,如今正借由一张高速宽带网络迎来“数字新生”,让沉淀数百年的传统非遗,突破地理边界走向更远的世界。

“我们历经三年协商与技术攻坚,在不损伤一砖一瓦的前提下隐蔽施工、精准布线,于2024年5月建成88个宽带端口,实现147户居民和5家民俗全覆盖,带宽100%达标。”青海移动工作人员常建英向记者介绍道。截至目前,端口使用率已超81%,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网络旁观者”转变为“数字主角”。

数字网络的畅通,为古村落的非遗注入了新活力,让起源于元代的郭麻日木雕真正“活”了起来。据郭麻日木雕第九代传承人多杰介绍,如今,在高速网络的支撑下,独特艺术风格的木刻佛像、经板及建筑装饰雕刻正通过直播向全世界一一展示,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技艺在当代延续艺术生命力。

从古堡到木雕,从线下到云端,青海移动正以一张畅通无阻的“数字网”,让百年非遗跨越山河,被世界看见。

“数字乡村”平台一屏统管

“唐卡艺术村”从“人防”走向“智防”

走进同仁市隆务镇吾屯村,村口的智能音柱播报着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伴随着清脆的播报声穿透街巷,村民们有的闻声抬头,有的驻足倾听,这是青海移动赋能当地数字乡村建设后的生动一幕。

记者了解到,针对吾屯村乡村治理的信息化需求,青海黄南移动依托“和家亲平台”,打造移动数字乡村工程,为村委、村民提供了“平台+安防+客户端+云存储+通信等”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该平台将基层综合治理、惠民服务、智慧党 建、村务管理、产业养殖、乡村旅游、应急广播等功能整合为一体,全方位赋能当地乡村、村民各项发展需求。过去依靠人工巡逻,如今实时监控、远程预警;以往沟通靠奔走通知,现在远程音视频即时抵达;灾情预防、特殊人群关怀、治安管理变得高效精准,村务治理完成“人防”到“智防”的蜕变。

"以前全靠人工巡逻,现在有了这些'电子眼',全村情况一目了然。"村民指着村口的AI人脸识别摄像头说道。据了解,黄南移动在吾屯村布放了15个监控,其中4个人脸识别、1个球机、10个普通监控、4个音柱,传统的高清摄像头之外还融合并加入AI人脸识别摄像头、高空瞭望球机摄像头,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

吾屯村数字乡村平台不仅筑牢了乡村安全根基,更以信息化方式提升了整村治理效能,让这个以唐卡艺术闻名的古村落在更安心的土壤中生长,也让世界看见这片土地从传统走向数字未来的稳健脚步。

数字化技术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山大沟深”蝶变为“湟源小江南”

位于湟源峡内的湟源县东峡乡,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湟水上游最具江南风格的生态之乡,素有“海藏咽喉”之称。现如今,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其成功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单位,东峡乡7个村被选取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及数字乡镇综合治理示范点。西宁移动紧密结合该地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技术与资源优势与东峡乡携手共建数字乡村示范点的基础平台,打造出“云上东峡”数字乡村旅游综合平台,西宁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该平台,风景如画的东峡湿地、境幽林深的大黑沟森林公园、休闲康养极佳之地车站露营花庄等美景,酸辣里脊、手抓羊肉、酿皮、甜醅等特色美食,以及民宿、特色农产品等实现向游客精准推进,有效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目前,该平台还汇聚智慧党 建、乡村治理等模块,以及创业扶持、线上招聘、技能培训、商铺管理和在线政务等功能,全面促进农村便民服务的繁荣发展。

依托青海移动数字化技术及“云上东峡”平台,湟源县东峡乡逐步从以往的“山大沟深”蝶变为“湟源小江南”。

畅通信号筑屏障

峡谷基站成百姓钱袋子“守护神”

“以前一睁眼就开始犯愁,琢磨着今天给牛羊弄啥草料呢,尤其是到了冬天,那草料更难搞了。现在可不一样喽,打开手机,啥信息都清清楚楚的”,寺沟养殖区的养殖户向记者感慨道。

位于大通长宁中咀山和寺沟村中间的山沟弯道中的寺沟养殖区,因地处峡谷,信号一直无法全面覆盖,养殖户需常到村口有信号的地方,望眼欲穿等着运送草料的车辆,既费时费力也让“钱袋子”受到不小损失。

为满足寺沟养殖区养殖户通信需要,西宁移动不顾艰难险阻在这里建设基站。通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党员突击队,立项、现场勘查、材料进场、光缆接入、设备安装调试,在寒冬腊月仅五天时间就圆满完成。“不能让网络信号成为群众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西宁移动相关工作人员称。

通信基站建成后,当地养殖户不仅不用再去村口等饲料车,而且还能通过快手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牛羊。“网络速度快、延时低,网络直播一点都不卡顿。”养殖户高兴地说道。

现如今,这坐基站不仅极大优化了养殖户们的日常通信体验,更成为当地百姓钱袋子的“守护神”。

传统“烟火气”插上了数字的翅膀

民族美食从“地方味道”走向“世界餐桌”

扁担酿皮、吉成馓子、热羊肠……数十种回族风味小吃在百年老街上氤氲出独特的香气。与此同时,青海移动建设的5G网络正悄然支撑起这条老街的“新生”——摊主实时直播 美食制作,游客扫码即付轻松购物,民族味道借助高速网络飘向千里之外。

作为青海重要的文旅消费场景与非遗美食传承地,下南关街的焕新离不开扎实的数字基建。据西宁移动无线主管赵建勋介绍,目前该区域共布局14个5G站点和10个4G站点,还规划了3个5G-A站点。今年8月,街道日均流量达10720.92GB,同比增长35.26%。强劲的信号与高速带宽正悄然改变这条老街的命运。

从本地人记忆里的“老南壕”,到如今天南地北游客打卡的“数字美食街”,下南关的变迁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缩影。高原的民族味道,也因此跨越山河,走上更广阔的“世界餐桌”,在数字时代持续飘香。

从用智慧网络为郭麻日古堡赋魂,让传统非遗迎来新生;到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吾屯村乡村治理、湟源县东峡乡文旅融合发展;再到以高效通信助力寺沟养殖区,守护百姓钱袋子……一条条昔日里贫困落后的“山沟沟”在驻青央企——青海移动的科技增智、文化赋能、农业助力的赋能下,变成了如今休闲旅游的“香饽饽”、农户增收的“金窝窝”。

(责任编辑:朱欣雨)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