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AI重构质检生态 制造业数智转型再添新引擎

2025-11-03 20:30

当 AI 技术深度渗透制造业车间,一场关乎效率与质量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曾经,质检员埋首于数十页的技术文档中逐行比对参数,一份铁锂电池的检验报告耗时30分钟,仍难逃人为疏漏风险。如今,随着中兴“质检标准生成AI系统”的落地,这一困境被彻底打破——系统能自动抓取文档、解析参数,质检员打开手机APP即可获取精准检验标准,单批次检验时间缩短至20分钟,效率提升30%。这场“让标准主动找人”的变革,正是中兴通讯以AI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破解“信息迷宫”,从“人找标准”到“标准找人”的范式革命

传统质检的痛点,本质是“信息迷宫”难题。技术文件格式繁杂,涵盖PDF、Word、Excel等多种类型,单份文档动辄包含多个参数维度,质检员想要精准定位关键信息,如同在海量数据中“大海捞针”。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兴通讯创新性地采用“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大模型”双引擎驱动,搭建起四层架构的智能质检系统,让全流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首先,RPA机器人实现“文档自动上门”,能自动从各类平台下载技术文件,分类完成预处理,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确保数据完整性;接着中兴通讯自研的AI文档解析引擎通过格式转换、数据清洗和定制化标注,将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结构化信息;然后星云大模型通过语义理解,并结合定制化Prompt工程,精准提取文档中的检验参数与核心要求,实时同步至质检系统与质检员的手机APP中。这种“端到端”的智能流程,让过去需10分钟完成的文件定位、参数对比工作,变成输入相关ID就能一键完成,从“人找标准”变为“标准找人”。

效率、质量、成本三重突破,AI技术落地见实效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实际成果来验证。中兴通讯质检标准生成AI系统上线后,在效率、质量、成本三大维度交出了亮眼答卷。

效率层面实现跨越式提升,单批次检验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20分钟,效率提升30%。以2024年铁锂电池交货1100批次计算,全年可节约工时超7000个工作小时,相当于减少近300个工作日的工作量,让质检员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检验任务中。

质量层面实现“零疏漏”识别,通过大模型精准的语义理解与参数匹配,标准提取准确性趋近100%,有效规避了人工翻阅时可能出现的遗漏、误判问题。目前,该系统已在铁锂电池、光模块材料、环行器材料等多个场景稳定落地,未出现因标准提取错误导致的质量隐患。

成本控制成效显著,年均可降低质量成本约120万元。同时,系统将分散在各类文档中的检验标准系统化沉淀,构建起可复用、可迭代的企业级知识资产库,避免了因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流失”,为长期质量管理节省了隐性成本。

可复制可扩展,AI技术赋能制造业数智转型

中兴通讯的AI质检方案,不仅解决了自身质检痛点,更凭借“可复制、可扩展”的特性,成为制造业数智转型的“通用解法”。

从应用范围来看,系统具备跨材料适配能力。除已落地的铁锂电池、光模块材料领域,其模块化架构设计让各功能组件可独立运行或灵活组合,只需根据不同材料的检验需求调整参数配置,就能快速适配汽车零部件、电子元件等更多制造场景,为不同行业提供定制化智能质检方案。

从价值延伸来看,该系统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实现“系统性升级”。它不仅是一套质检工具,更通过AI、RPA与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检验标准的数字化管理,让知识资产从分散走向集中;同时,系统积累的质检数据能为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助力企业从“事后检验”向“事前预防”转型,构建起数字化、智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当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改变的不只是一道质检流程,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范式。中兴通讯以“RPA+AI大模型”为核心的智能质检方案,用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质量突破与成本节约,彰显了AI技术的落地价值。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中兴通讯将在更多制造场景中释放AI潜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数智动力”。

(责任编辑:康玲华)

运营商财经(官方微信公众号yyscjrd)—— 主流财经网站,一家全面覆盖科技、金融、证券、汽车、房产、食品、医药、日化、酒业及其他各种消费品网站。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中兴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