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华哥 /文
专栏作者简介:奔跑的华哥,知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自由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业电信业十年、航空业八年,现任央企子公司高管。个人公众号ID:奔跑的解忧杂货铺。
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正在读苏轼的作品,当年睡在我的上铺钟兄,发信息说又给我寄来了赣南脐橙,五大箱,足足一百斤,“雨后新摘,留不太久”,意思是趁新鲜吃。
这特有的满颊的酸甜,勾起我无尽的赣南念想。
那年春节,我携七岁的儿子飞抵赣州,曾在此度过一周的赣南漫游生活。我们的足迹遍及赣南诸县。钟兄为此做了精心安排,并全程陪同。
他还特意嘱他做老师的夫人找到一位小男生,加盟我们的观光团。两个小朋友年龄相当,素昧平生,在钟兄的接风宴上很快就变成了好朋友。在后面的行程上,他们时而形如密友,时而大打出手,留下趣味满满的佳话。
赣南之行,无论是对地方风物寻访,还是与老朋友的相见,满满都是久别重逢的欣喜,于我就是难以忘怀的人生盛宴。
赣南于苏子,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2
1094年,59岁的苏轼“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首次到赣州。那时的这个“军区副司令员”就是个散官,且只发岗位半薪。赴惠州途中,苏轼坐船溯赣江而上,过十八滩,九月经南安军过大庾岭出赣州地界。八九月期间,受赣州市长(知州)黄元翁的邀请,苏轼得以停留月余。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12岁时,苏子从父亲苏洵讲述游学经历中,了解到赣南山水人情,且听说赣州城东天竺寺中有白居易题诗,很神往。43岁时,他的好友赣州市长(知州)孔宗翰画了一幅《八境图》,求他题诗。他第一次在画上看到郁孤台等赣州八景。此时苏轼尚在徐州太守任上,艰难的日子还没有到来,因此与古人“郁然独孤”的伤感不同,他写下了明快的“云烟缥缈郁孤台”诗句,把临江而立的郁孤台比作壮观的蓬莱仙境。
苏轼首次亲近赣州时,已经历五年黄州蛰居,年近花甲,一路困顿。他与幼子苏过、王朝云及仆人上路,没钱雇人买马。经多方恳求,官方才答应让他一家搭一段官船至赣州。一路烟雨凄然,他溯赣江而上,过险滩,躲暗流,艰难地走近梦中的小城。
过惶恐滩时,写下诗句“地名惶恐泣孤臣”,心情郁闷。但登上郁孤台,他反而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欣喜油然而生,“八境见图面,郁孤如旧游”,心情也明快起来,“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在天竺寺,苏轼终于见到了白居易的诗文刻石。他回想起十二岁时听到父亲的讲述,感涕不已,“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涕横斜。”
因初至赣州,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显得陌生。黄市长的热情接待,使苏轼有机会拜识当地的官绅士子、访问当地的风景,因而留下了浓浓的念想。九月苏轼离开赣州继续南行时,他心情已经大不一样,“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已不再畏惧艰难的路途。
第一次赣州逗留,朋友们无私的友谊,给苏轼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赣州八境台
3
而生于当代的我们,不再需要买舟而行。钟兄的一辆小车,我们就穿梭畅游在这赣南的山重水复中了。
大学毕业后,钟兄回到于都县,以他的勤奋与执着,他负责的项目颇有建树。因项目的需要,他不时来北京联络工作、寻求资源,我们常有机会喝上几杯。在此,也见到了桂林兄。他仍然话少,中途曾南下广州,经历略有些波折,终究回到老家工作,与家人团聚。
在宁都与小明兄会晤,他已是一局局长,精神怡然,事业有成。小明兄当年在同学中最有钻研精神,在我们都无法企及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我们兴致勃勃同游了董振堂纪念馆。
在吉安,世春及先生已经安排好酒店与宴席,子正、甘果、桂芳从周边赶来。当年我们班女生群星闪耀,世春是系花之一,其先生是高年级师兄。师兄们太强悍,竟将我们班众美全部掳走。席间,众人唏嘘不已。
瑞金、兴国,处处是红军先辈们的音容笑貌和斗争足迹。我们特意寻访了长冈乡,当年毛泽东在此写下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在城区,则敲开了潋江书院的大门。
在赣州,除了重点访问蒋公子遗物,自然要游览当年苏轼曾经吟咏过的八境台、郁孤台。千里赣江,浩浩荡荡,壮阔风采,在此蔚为大观。
1101年,从海南北返的苏轼,劫后余生,又冥冥中得机缘,在赣州小住了四十多天。
郁孤台
4
1100年,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离开蛰居了7年的儋州,踏上北返的旅途。次年正月抵达赣州,因赣江水少,难以行舟,因而逗留。
此时的苏轼,已然是66岁的花甲老者,只有自己和幼子苏过“全躯得还”。翻越大庾岭时,他留下了庆幸的诗句,“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他又登上了郁孤台,开始总结自己漂泊的人生。“吾生如寄耳, 岭海亦闲游”,“归路迷千嶂, 劳生阅百州”。他有点想安居了。在此,他给好友钱世雄写信说,决定在宜兴买田中终养。
他常常漫游于市肆、寺观,施药于人,并义务给粉丝写字。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希望得到他墨宝的,常常在他行游之所,摆上案台,备好佳纸,恭敬站在路边,等待他的出现。苏轼往往欣然一笑,也不问究竟,纵笔挥染,随纸付人。写到太阳下山,累了,看案纸尚多,就笑着说:“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者幸见语也”,给他们写大字幅,让大家都满意而归。
他更享受的则是访问老友,结识新朋。回顾1097年,苏轼贬儋州,在海南登岸后,曾向朝廷上谢表,他把后事都安排好了。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他没想到还能有生机渡海北归。离岛时他写有《渡海贴》,是写给老友赵梦得的亲笔信。老爷子此时,惟老友可堪挂怀。
赣州小住,应是他去世之前的最好时光。不久后,他病倒在去往宜兴的路上。
赣江浮桥
5
宜兴竟然也有我的缘分,多因有代兄客居在此。
今年十月,宜兴项目圆满达成后,我与老友代兄兴致勃勃同游东坡书院和苏南第一高峰“竹海”,感怀苏子人生。代兄是顶级的电信科学家,多项行业标准出自其手,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我更感兴趣。他是“苏公铁粉”,对《赤壁赋》等名作皆可以倒背如流,令我自叹不如。
穿越竹海,等上在苏南第一峰顶,当我无意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句子时,代兄竟然朗诵出全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061年冬,大学刚毕业的苏轼得到第一份工作,陕西凤翔县县委书记秘书(通判)。在赴任路上过河南渑池时,给弟弟苏辙写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
25岁刚踏上社会的苏轼同学,对人生的感悟竟然有如此深刻。这让我们都感到惊叹!用这首诗来咏叹苏轼的一生行迹和精神,恐怕也是非常贴切的了。
宜兴是苏子的应许之地,他的行脚,正是从赣南逶迤而来。
行笔至此,正是北京华灯闪耀,不知在太湖之滨的代兄,一切可好?
郁孤台
6
这些天,我托钟兄的福,每日可美美地享用若干枚赣南脐橙。我估计苏轼这个吃货,一定没少吃这赣南的异果。
1101年1月,苏轼过赣南南康县时,写了一首《留题显圣寺》:“渺渺疏林集晚鸦,孤村烟火梵王家。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这“千头橘”就是成片的赣南脐橙果林。他描写了自己沿途所见的种植盛况。赣南脐橙一般于每年11月开摘,次年1月,应当还是“鲜果”,可以大快朵颐。
苏轼还有一段与赣南人的友谊佳话,可以重现当年赣州脐橙种植的情况。
1094年苏轼第一次逗留赣州时,与赣州人王原等人结识,“一时并在苏门,相与无间”。次年一月,王原甚至到惠州去看望苏轼,“留七十日而去”,返程时,苏轼作《赠王子直秀才》诗相赠:
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五车书已留儿读,二顷田应为鹤谋。
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
幅巾我欲相随去,海上何人识故侯。
1101年3月,苏轼北归,与老友王原又相逢于赣江之上。离开赣州时,两人依依惜别。
虽然王原是个脐橙种植大户,但那时物流不发达,苏轼恐怕是难以像我一样幸运,可以品尝到钟兄“雨后新摘”的赣南脐橙以及他那满满的情意了。
脐橙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