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华哥 /文
专栏作者简介:奔跑的华哥,知名企业战略管理专家、自由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从业电信业十年、航空业八年,现任央企子公司高管。个人公众号ID:奔跑的解忧杂货铺。
1
元旦假期到了,昨晚终于有空,去看了电影《芳华》。
20:45场。好家伙!到影院一看,满座。不过我买到了最后一张票,象专门为我预留的,6排1号,真不错。
电影开映后,人群里传来两种声音,一种是美美的鼾声,一种是轻轻的哭泣。电影结束后,主题曲《绒花》升起。熟悉的旋律,把大多数人留在了座位上,看完字幕。
对一个故事,人们的反应竟有如此大的区别。
我是那种眨巴着泪花看完字幕的中的一个。冯小刚的作品,象电影里的那个年代的人物刚听到邓丽君的歌一样,句句往心里钻。
《芳华》的谈论已经遍布互联网的街头巷尾。我突然有个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谈论芳华时,我们其实是在说什么?
好问题!每一个热议的话题,都值得这么问一句。
2
主创冯导、原作者兼编剧严歌苓,在谈到这部电影的缘起时,他们有共同的部队文工团的生活经历,一拍即合。
是的,当我们在谈论《芳华》时,我们其实首先在说:那代人在缅怀。缅怀他们残酷的青春……
这段历史似乎有点敏感。我今年在读傅高义撰著的《邓小平时代》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西南边陲那场战争的情况。战事短促,然而异常残酷。双方各自宣布胜利。
但私自缅怀可以,公开缅怀是一直很少的。那代人真幸运。冯、严,给了他们同代人一个珍贵无比的礼物。他们可以独自或者在儿女的陪伴下,去电影院享受那被人抱怨冗长的2个多小时。
冯导呢?也很友善,这份礼物,他每个人只收40元。现在,冯导已收到10亿元。有人说,会突破15亿元。我看,只要有档期,会更多!
因为冯导一句点破:“每个战士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
为这点缅怀,恐怕是无价的。
是啊,当年自己心里住了个谁?哪个谁现在在哪?又过得怎样?会不会在另外一个电影院里默默想起我?是否还有机会相见?哟可能在什么情景下相见呢?见面第一句又该说点什么好呢?给TA的那个字条那封信是否收到是否还留存着?或者如果当初我把话说出来说出来说出来而不是咽下去咽下去咽下去……
象那个浑身已焦糊的士兵,与何小萍的对话:其实我是16岁,你有对象吗?你长得很漂亮吧?
——残酷的青春,无有出其右者!
电影最后,还不忘安顿那代人中幸存者失落的灵魂。何小萍问,这些年你过得好吗?刘峰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来说,你能来看这个电影,你该满足了。
3
残酷的青春故事,有很多令人难以卒看的桥段。
刘峰终于表白,因为一个冲动的熊抱被人看见,而被打入地狱。他身被沉冤,发配到边远的连队,并参加了那场战事。
林丁丁害怕被质疑“腐蚀我们的活雷锋”,对这个表白者落井下石。部队政纪干部更已是“异型”。然而我们所熟见的“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这个著名的“大好人”刘峰说话,他们的灵魂或许可以谅解,但难以否定同样无比拙劣。
而“HEI五类”的女儿严小萍,以为进了文工团就可以免受欺凌。事实上,她所受到的欺侮更是无微不至。偷偷拍军装照、使用劣质海绵做文胸、排练出汗有酸味……,进入服装组打杂,最终被排挤派到到野战医院,参加那场残酷的战事后而精神错乱。在这个不幸的姑娘的命运里,每一个外表美丽的女兵,都是凶手。
是的,当我们在谈论〈芳华〉时,我们其实是又在陈词滥调地谈人性善恶……
但人性善恶不是抽象的,是时代的一种映像,在人心中的鲜活投射。
是时代的“恶”,使美女变成野兽而不自知……当然,美女之外,还有更多的“野兽”。
4
当我们在谈论《芳华》时,我们其实是在问: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活?
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何小萍、刘峰,最终走到一起,两个战斗英雄,又是两个时代的“弃子”,在经历时代加给他们的人生狂澜之后,归于平静的生活。何小萍说出了她当年“咽下去”的那句话:你可以抱抱我吗?
战争洗礼后已成独臂的刘峰,拥抱了她。
林丁丁远嫁澳洲,传回一张发福变形的照片。在老战友们淡淡的嘲讽中,那是她的理想生活吗?
陈灿又被卷入了市场化的大潮,在海南追逐金钱的激情中,把当年“门当户对”的郝玉秀母子扔到一边。
小穗子考上了大学,她怎么出现在海口了?我没看明白,也许并不重要。她成为战友们人生经历的平静的叙述者。她的状态或许是安然的。
——他们是众生中的代表,是他,是你,是我。
然而,历史与人生可以有多个视角来观察。写到这里,我不禁又切换到当时日夜兼程阅读《邓小平时代》时的情景。600页的惶惶巨著,讲述政治家的人生困境以及他的搏杀。
远在江湖之远的何小萍、刘峰等等,与他有什么干系吗?
是的,直接的干系。在政治家的人生途中,那场战争是要打的,虽然他决定要“速战速决”。作为读者的饿我,在看到他的决策时,也频频颔首,为他的决策点赞。
于是,这两个似乎豪不相干的人群,就这样连接上了!
有了战争,就有了战争所需的部队文工团。就有了这一群姑娘的相遇和故事。
战争结束后,生活重归经济建设与市场化改革的时代主流,就有了一批人被遗弃、一批人成为弄潮儿。
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个你自己说了不算。但如果可以期待,你或许可以暗自这样期盼:
我要的不多
我愿意喂马、劈柴,努力劳作
有了闲钱老婆也同意的话,一起去周游世界
我也愿意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愿意有一所房子,不面朝大海也行……
总之,谢谢你,是否可以让我自己安静地呆着呢?
2017年12月30日,北京云巢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