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陈黎芳谈基础研究 讲了三个关于“50年”的小故事

 更多资讯可登录运营商世界网(telworld.com.cn),也可关注微信公众号tel_world

 运营商世界网 李雪莹/文

近日,在全球木兰论坛暨2018(第十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华为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陈黎芳进行了演讲,谈到基础研究其分享了三个小故事,颇有用意。

陈黎芳表示,“我们要进行基础研究的投入,否则不可能有持续的产品开发,不可能有持续的发明创造。” 为了表明基础研究的投入是值得的,也为了说明华为在基础研发上的决心,其用三个小故事来佐证其观点。

showimage-4907027-e987240ab9cd79affcebd2a85c98a705_753beee823c00c9edd4e3e02ad86599a-thumb.jpg

屏幕上显示了三个外国人,第一个美国著名演员海蒂·拉玛女士,是一位科学家,被称作CDMA之母,(她在1942年发明“跳频技术”并获得美国专利)。但是直到55年后,第3代移动通信技术3G、还有wifi的应用,海蒂·拉玛的发明才开始真正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位是大名鼎鼎的图灵先生,他在1950年发表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也是在50多年以后,随着算法、算力、数据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才真正开始发力;最后是美国教授Robert,他在1963年的博士论文中写出了长码的编码方式。直到2016年,经过几十个公司上万人的努力,这项技术被国际标准组织正式认之为5G第五代移动通信的一项标准。

 这三个故事都不长,但是陈黎芳在讲的过程中都强调了一个共同的时间跨度,基本上从概念出现到落地或者被公众承认大都需要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一漫长的被验证的时期,会经历孤独、等待甚至死亡,但是这些曾经的思想火花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而这一系列的佐证也正是华为的研发之路,从无到有并不会像想象中那么简单,看似简单不到百字的小故事,其实正是华为在基础研发上所正在演绎的道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其实最重要的不是积,而恰恰是这迈出去的第一步。

运营商世界网(官方微信公众号tel_world)——  TMT行业知名新锐媒体,一家专注通信、互联网、家电、手机、数码的原创资讯网站。

分享至:

关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