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利润直线下滑:曝尚德机构在招生营销上不屈不挠

运营商财经网 李雪莹/文

当各种催促“奋斗”、“成功”、“理想”的鸡汤充斥在人们的眼球中时,学习、考证、出国就成了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阶梯,而千价甚至万价的教育平台就成了香饽饽,哪怕是明知可能存在风险,也会冒险一试甘之若饴。

股价和净利润的警示

对于通过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尚德机构出国留学的海报几乎占满了整个广告墙,甚至可能自己勤工俭学还为他们贴过这些海报,2003年成立至今,凭借着对教育培训的不屈不挠,尚德机构已经于2018年上市。

上市的那天是2018年3月23日,尚德机构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每股定价11.5美元,募集金额总计1.495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成人在线教育机构,不过自从其上市后,股价就一路下跌,到2019年4月2日为止,其股价已经跌至3.71美元,跌幅达到68%,资本市场的巨大波动也从侧面反应了尚德目前的状况。

为何会这样呢?

据其今年发布的2018年财报来看,尚德净收入19.74亿元,同比增长103.5%,增长原因主要来自学生人数的增加;净亏损9.27亿元,同比亏损增加0.9%;全年新生入学人数为52.6万人,同比增长35.6%。显然,股价大跌的原因在于亏损额巨大。

作为一家学生入学人数决定业绩的公司,无论是净收入还是净利润都直接与学生人数挂钩,而从其净利润来看,自从上市以来尚德机构的利润就与市值同步直线下滑,或许季度报的下滑还可以用淡旺季来当说辞,但年报的下滑就再无借口可循。

如果能痛定思痛,找到问题所在,尚德机构或许还有扭转的希望。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频频被曝光的众矢之的

与其他教育机构不同,尚德更偏向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就是说,尚德教育的受众都是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人,而这些用户群体普遍会选择他们所认为的名气大、有实力的培训机构,正是这种认识让大多数人差点误入歧途。

有名气的企业分很多种,常见的就是王婆卖瓜型和口口相传型,而从尚德的财报来看,花在销售和营销补偿以及开品牌和营销活动上的费用为26.72亿元,较2017年增长54.7%,而花在研发上的费用却并未有明显的流露。可见,尚德在营销上的不遗余力。

不仅如此,从尚德办学至今,可谓是在各种吐槽声中一路发展壮大,从2013年02月,《济南时报》报道,尚德机构涉嫌超范围办学;2014年9月《北京晨报》、《京华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尚德机构涉嫌代填虚假报名信息;2015年4月,据《北京晚报》报道,尚德机构多位学员遭遇了退费难的问题;2016年8月,《法治周末》曝光,尚德机构数百学员遭遇退费难,专家称涉嫌合同欺诈;同年10月,再次被《工人日报》与《消费者报道》曝光,尚德机构其官方宣传的教学师资、教学质量与实际差别很大,涉嫌虚假宣传。

即便如此,尚德机构不仅没有就此倒下,反而一路高涨上市,但是行业里对尚德的揭露从未停歇,除了用户投诉和曝光,更有媒体亲身经历。

用户奉劝新用户报名要“慎重”

曾有媒体以菜鸟角色进入尚德内部,通过内部新人的角色近距离接触到尚德的真正的发展路径,在获得用户手机号码后,以不同角色向用户推荐培训课程;以不存在的专业诱导用户报名成功后再说服其转换专业;此外,先提价再降价让用户有优惠占便宜的感觉,最终以课程原价卖出。

这些行为是否已经违背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本质?另外,“分期贷”也引发网友大量吐槽。面对培训教育的高昂费用,大多数人会望而却步,正是为了“解决”用户这一痛点,尚德与百度钱包合作推出分期贷,为尚德机构的学员提供12期免息贷款,最高贷款金额为2万元。

在“尚德机构”APP的评论里,有用户表示,“想要报名的慎重考虑啊!只会忽悠你坚持,班主任?呵呵,到现在没见出现过!自从申请退学到现在,就打了一电话。跟你说退不了,然后没下文了!报名的慎重啊!不要相信什么30天不满意退学!到时候你想退就知道有多难了!现在的我学退不了,每个月还还着分期的钱。坑哦!一个大坑哦!报名慎重!慎重!再慎重!”而有这样经历的不在少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一个做教育的企业来说,发展的本质就是育人,教育就不应该成为一个产业,如果将“业绩至上”转换成“育人为本”,或许净利润也会达到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状态,因为口碑才是业绩增长真正的发动机。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尚德机构,市值

关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