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都在说自己第一 这样的产业还需要炒作吗?

运营商世界网 邓永枢/文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国内共享单车行业多达30几家企业,如今摩拜和ofo为代表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但近期有第三方出具的共享单车“数据报告”两家企业的数据差异巨大,此事引起媒体竞相报道,然而除了炒作吸引眼球之外,行业本身有何关注价值,这需要思考。

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模式可行吗?

共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门词汇,为了获取流量入口,“得屌丝者得天下”曾是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信奉的真理,无独有偶的是,继Uber、滴滴打车、快的等的热炒,如今到了到热炒共享单车,几乎都在用共享经济寻求盈利模式的合理化。

然而,ofo成立于2014年而摩拜成立于2015年,其他小众的共享单车时间上也不会出现更早,至今尚未有公开的盈利信息,其盈利模式可行和可持续性,值得发问。

成本方面,以摩拜为例,最初的单车的成本在2300到3000元,二代的Light款成本已经降至千元以下,但依然昂贵。按照租金一小时1元,乐观估算每台车每天被使用10小时来计算,连续使用200天才能赚回成本,而且车辆还要面临高折损,企业运营、维护费用,还存在被盗被弃的风险。

收入方面,来源主要是押金、出租费、广告收入,而目前来看,押金占据绝对的主要来源,摩拜一户押金299元,公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济南就有超过10万人使用过摩拜单车,单是押金就有近3000万元,但这些沉淀资金均无第三方监管,风险极大。

另外,时有共享单车被偷被弃的消息,而且目前政策对共享单车的态度不明朗,随处乱放、阻碍交通等现象,给当地造成一定的公共管理困扰,一纸公文令共享单车行业一夜收兵的风险悬在头上。

数据真假背后或是炒作和融资

从其他媒体“共享单车行业数据打架”的事实上看,至少说明各自的数据是有争议的,更多的意义或者是在做秀,因为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继续炒作和烧钱运营,需要持续融资,往往需要一些数据来支撑。

至今,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有权威机构发布有说服力的运营数据,支撑谁是“第一”的事实,但从行业的舆论上看,共享单车的寒冬已至,共享单车会在今后一两年进入整合阶段,而此时谁是第一可能会对日后的合并有利。毕竟,玩在共享单车前面的快的、滴滴、Uber,最后也都整合在一起了。

若要佛门兴,唯有僧赞僧。此时共享单车互相掐架,显得这个市场太躁动,难道是因为这个产业池子太小,真是如此,又何必互相争第一呢,或许专注用户运营和在盈利模式差异化,才是突破行业走出雾霾的关键。

分享至:
文章关键词: 摩拜,炒作

关于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