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世界网 邓永枢/文
近日,网传国美将砸5亿元买第三方支付牌照、滴滴只要牌照不要现有业务全资收购一九付公司,支付牌照再度被爆炒,令人想起此前通信行业里的虚拟运营商的热炒情形。如今,虚商在不温不火中销声匿迹,更有分享通信沦落到负债1.64亿的地步,支付行业会不会也是这个结果?
牌照稀缺不代表可以控制管道
2016年8月央行宣布暂停发放支付牌照,不再批设支付机构,行业认为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也正是如此才被高价爆炒。目前的行情大概是:全国收单牌照报价5亿元,地区收单牌照也叫到2亿-3亿元;互联网支付牌照,3亿元起;而一张包含各项业务许可的“全牌照”,全国仅23家,甚至报价可上10亿元。
事实上,支付行业与移动通信行业十分相似,都是运营商“通道”的转售或者业务分发。
此前,2014年派发的19家虚拟运营商牌照,被认为“引爆一场中国通信业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但到目前为止,都毫无疑问成为运营商的“通道代理”角色,跟运营商一样通道化,也仅仅在营销上耍耍新鲜玩法。分享通信负债1.64亿的惨痛现实,也说明虚商通信细分行业水很深,同样支付行业水也不浅。
哄抢支付牌照实为买单未来风险
观察支付行业,管道网关控制方才是市场的主角,例如银行与银联,但管道本身没有很强的营销力,对后进者而言被认为是机会。
在市场格局中,支付行业特色非常明显,几个大机构客户就可以养活一个支付机构,而阿里的支付宝与腾讯的财付通毫无疑问是个人市场的绝对龙头,新进第三方支付面临市场空间狭小,另外据传支付管道每年还要给支付宝不少的管道补贴,而支付宝本身就有支付牌照。
可见,对于支付机构,小平台需要借用牌照稀缺性支撑业务,相反类似于支付宝这样的大平台,支付通道的作用没那么重要,甚至通道还反向补贴。
另外据悉,由央行牵头入股的“网联平台”预计于今年3月31日上线,支付机构将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门槛分批接入。而央行基于技术和平台的成熟,也不排除进一步放开门槛,授权更多的支付牌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支付牌照并非永续生效,每5年一审还面临着被收回的风险。
小编分析认为,如今对支付牌照的高位哄抢接盘,更多的是战略卡位,即先霸位,从而有意无意忽视实际效用。然而,为之担心的是,热炒接手过后,稀缺性不再,牌照溢价的破灭留下的只是个烫手芋头。最终的结果,或会重蹈虚拟运营商的覆辙,曾经被寄予厚望,但激情不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