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世界网 王灏/文
近日,有媒体消息称,在一次退休员工大会上,夏普首席执行官戴正吴表态:正在考虑计划重新启动IT设备业务,包括个人电脑硬件的可能性。业界不禁关注夏普考虑这一战略业务调整的原因。
背靠大树好乘凉
在经历富士康集团收购、公司重组之后,夏普得益于结构调整以及与富士康产生的协同效应,终于告别连续两年亏损状态。最新资料显示,夏普2016年Q4(2016年第三财季),营收为5715亿日元,单季营业利润实现了大逆转,盈利188亿日元,超出市场预期。可见富士康入股夏普,对其业绩提振明显。
同时,富士康集团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电子代工厂,旗下拥有大量子公司,具备能够直接设计、制造产品的原始设备制造业务能力,并已经涉足到了产品的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因此,对于富士康集团进入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和制造,应该是是小菜一碟。
这或许夏普寄希望背靠富士康则可大树重返PC领域的重要考量。
PC市场依旧寒冬凛冽
不过,夏普选择在此时重返已经离开7年之久的PC市场,似乎并非明智之举。全球个人电脑市场已经是公认的夕阳市场,市场容量连续多年萎缩。2010年,夏普正是因为Mebius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产品出现亏损,才决定关闭了这一业务。
根据IDC发布的最新一季全球PC市场报告数据显示,除去联想、惠普等排名前五的全球电脑厂商,一季度其他电脑厂商的发货量暴跌了11.4%。PC业务的夕阳化,使得市场集中化更加明显,多数电脑厂商陷入困境。
即便作为市场“领头羊”的联想、惠普等公司,近年也陆续启动了转型计划,减少对电脑业务的依赖。而同样是作为日本企业的富士通、VAIO和东芝曾经计划“抱团取暖”,将三家的电脑业务合并为一家公司,但是由于分歧严重并未获得成功,转而谋求其他退出方式。
富士康收购志不在此
作为目前夏普最大的股东富士康而言,当初郭台铭收购夏普意在电视机和液晶面板业务,而非在于重返PC市场。
自富士康集团入主后,计划把电视机产量提高一倍,并且收回过去对外租赁的夏普电视商标权。为配合电视机重振计划,富士康集团还准备美国宾夕法尼亚和印度等地,以及广州市设立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动作,富士康的目的就可知一二。
同时,富士康是最大的苹果产品代工厂,而夏普是苹果面板的核心供应商之一。收购夏普之后,将有助于富士康提升在苹果产品线中的地位和利润。
在小编看来,目前夏普希望重返PC市场的考虑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暂且不论富士康是否会支持,对于已经退出市场多年的品牌而言,消费者是否能够再次接受也需要时间来验证。
对夏普而言,踏踏实实做好现有的业务,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才是现阶段的重点。否则刚刚由于重组带来的利好,或许就会被消耗殆尽也未尝可知。